鋪膜休息期間,大家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 攝影:石延壽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今天,我們鄉村兩級部分黨員干部走進田間地頭,幫助無勞力的老人覆膜,這既是解民憂紓民困的具體行動,也是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學在心里、干在實處的生動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怎么端牢自己的飯碗?那就是用好土地,種好莊稼,讓每一塊耕地里都有收成。”
……
11月2日上午,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峽門鎮甲子山村的一塊鋪膜耕地里,一群黨員干部圍坐在一起,聆聽著峽門鎮黨委書記馬仲錄給大家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
腳下土地上剛鋪的地膜在深秋陽光里泛著銀光,插在田埂上的鮮紅黨旗迎風飄揚,懸掛的橫幅上“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美好日子是干出來的”醒目標語鼓舞著大家的干勁。
這塊地的主人談永青也在聽著田間地頭的特殊“黨課”,看著在場的黨員干部們幫他鋪好的地膜,豎起拇指連說了好幾個“謝謝”。
今年67歲的談永青是甲子山村的村民,只有父子二人相依為命。“搬遷到山下后,我們住上了混凝土房子、喝上了自來水,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說起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變化,談永青老人似乎有說不完、道不盡的話。站在自家的田埂上,老人家指著不遠處的荒涼山洼說,那里就是他和父輩們曾經生活的地方。
談永青老人下肢二級殘疾,行動不靈便。據老人介紹,住在山上的時候,到鎮政府辦個事情要走兩三個小時山路,家里的生活用水也要到一條山溝溝里去挑,因為腿腳不靈便,挑一次水要花費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特別是冬天下雪后,坡陡彎急的山路寸步難行,萬一家里有個啥急難事情,只能干著急。
老人說,搬到地勢平坦、交通方便的集鎮周邊后,干啥都很方便。他說,能過上今天這么好的日子,他從心底里感恩習近平總書記,感恩共產黨的好政策,感恩一心一意幫助他的鎮村好干部、駐村第一書記。他說,生活在這樣的好時代、好政策下,就是一種幸福。
今年10月16日上午,黨的二十大在北京隆重召開,談永青老人放下手里的所有活,一門心思在家收看了黨的二十大開幕會直播盛況。他說,聽了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報告,自己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新期待,相信在黨的堅強領導下,老百姓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
由于腿腳不靈便,談永青老人今年將一部分耕地流轉了出去,留下的地里種了點小麥作口糧。當時正在進行秋季鋪膜,老人心里又多了一份“急難愁盼”,那就是地里的秋覆膜怎么鋪。
11月1日下午,峽門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牛潔聽到老人的“急難愁盼”后,發出成立義務鋪膜先鋒隊的一個小小倡議,得到了鄉村兩級黨員干部的迅速響應。11月2日一大早,黨員干部們拉運著地膜、鐵鍬、肥料等趕往談永青老人的地里,幫助老人鋪地膜。
黨旗插起來、橫幅拉起來、鐵鍬動起來、干勁鼓起來。在現場,有的鋪膜,有的撒肥,有的壓土……高高飄揚的鮮紅黨旗、閃閃發亮的新鋪地膜、爭先恐后的忙碌身影,繪就成了大山里一副溫暖和諧的圖畫。
甲子山村第一書記康宜斌表示,駐村工作組將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用老百姓的話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宣傳好,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家喻戶曉、入心入腦。同時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引領,創新完善黨組織服務載體、服務方式、服務機制,建立健全產業發展機制,持續加大產業扶持力度,推廣規;、專業化農業生產模式,提升農業經濟效益,以產業的興旺撐起鄉村的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