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聞網 / 人物故事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雪山之下憶雪山

來源:西海都市報    作者:周建萍 張娜    發布時間:2022-11-17 08:04    編輯:易 娜

于雪山

于雪山。本版圖片由果洛州委宣傳部提供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題記】

  他,出生在平原。從有了名字的那一刻起,便與雪山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長眠在高原。從踏上甘德的那一刻起,便與牧民成為了交心之友。

  他是河南人,更是青海人;他用自己的真心、真情,在高原成就了一番偉業。

  11月14日,是于雪山長眠在海拔4000米高原的一月祭。阿尼瑪卿雪山上的皚皚白雪在暖陽的照耀下,閃著晶瑩剔透的光,如同他那顆金子般的心,照亮數千牧民的致富路,也將繼續鼓舞著甘德兒女沿著心中那條康莊大道闊步前行。

  個頭不高,腳上那雙鞋總是沾著泥土;喜歡大笑,心中所想總是離不開產業。認識于雪山的人,都會被他身上那股敢想、敢闖、敢拼的勁兒深深感染。和牧民交流的時候,鄉音未改的他時不時會說出幾句標準的藏語,好像他打小就生活在這里一般。

  如果不發生意外,入冬時節,他除了忙活公司的事,還時不時到牧民家里看看炕頭熱不熱,問問大家還缺點什么,圍著爐子和大家一起喝著奶茶吃著牦牛肉嘮家常。

  然而,一切美好定格在了2022年10月14日凌晨。因突發疾病,于雪山倒下了;赝^去的6年,他走遍了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的山山水水,跋涉于牧區的溝溝壑壑,用“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團結帶領牧民群眾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共同脫貧致富謀振興。

  他,就是甘德縣雪山農牧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于雪山。

  走近雪山他愛上雪域高原——“果洛最有名的就是雪山,我的名字也叫雪山”

  在河南郟縣老家,于雪山是當地有點名氣的企業家。他和妻子搞過建筑,辦過廠子,在市場打拼多年,有了資金積累。6年前,于雪山帶著家人來青海旅游,順便考察投資項目,朋友帶他來到海拔近4000米的果洛州甘德縣江千鄉。

  在甘德縣江千鄉,阿尼瑪卿雪山腳下,無邊的草原、美麗的雪山讓于雪山流連忘返;美味的牛羊肉、熱氣騰騰的酥油茶讓他回味無窮;內心純樸、熱情好客、勤勞善良的藏族同胞讓他念念不忘。

  除了醉人的生態美景,于雪山也看到這里的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簡陋的鄉政府辦公用房、坑坑洼洼的砂石路、陳舊的土平房!

  結束旅游,回到河南后,于雪山始終惦念著那些淳樸的藏族同胞,想著自己能為他們做些什么,能改變些什么。

  “企業家就要擔負社會責任。”這句話是于雪山的座右銘。于雪山聯系了江千鄉時任鄉長塔松。

  在塔松的建議下,于雪山捐款300萬元用于改造貧困戶危房。

  雷厲風行的于雪山很快聯系好施工隊,沒過多久,建材一車接一車拉來,各種機械也開始動起來。短短幾個月,公益建房如期完工。

  然而,又有一個新情況擺在塔松面前:原先有些不相信、一直在觀望的群眾也想要住新房。無奈之下,塔松試探著給已回到河南的于雪山打電話,沒想到他又爽快地答應了。就這樣,又有23套新房如期完工,看著牧民群眾住進新房后,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時,于雪山比自己住進了新房還要高興。

  “果洛最有名的就是雪山,我的名字也叫雪山,這也許就是機緣巧合吧!”于雪山說。

  融入雪山他帶領牧民集體致富——“沒想到我們的牛肉能高價賣到上海,值了”

  “感謝于總為大家蓋了這么好的房子。”“于總一定要多來甘德轉轉,我們備上最香的牛羊肉,最可口的酥油茶。”“于總您什么時候再來甘德?”……

  架不住甘德干部群眾的熱情,于雪山一次次往返于青海河南兩地。2017年,于雪山干脆在甘德縣投資近億元,注冊了甘德縣雪山農牧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開始了自己的高原創業生涯。

  可現實哪有想象中那般簡單。從確定發展目標,想方設法讓牧民改變原有的發展思想,一次又一次聯系市場、建立銷售渠道……點點滴滴都傾注了于雪山很多心血。

  經過四年多的建設和發展,通過采取“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牧戶”的產業發展模式,依托甘德縣優良的天然草場,于雪山帶領公司和牧民先后建起牲畜養殖及銷售、作物種植及銷售、有機肥制造廠房和基地。自此,甘德縣有了生態畜牧業龍頭企業。

  不僅如此,于雪山還邀請來自北京的專業團隊,建設智慧牧場物聯網和可追溯App平臺,消費者可對養殖過程、冷鏈全程了解。同時,他還帶領公司與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青海鹽湖研究所、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青海大學等科研院所共同設立了科研基地。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甘德牦牛”成功獲得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通過農業農村部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的認證。分割精品肉平均500克可賣到260元左右,成功打開了國內高端市場。

  “做夢也沒想到,我們的牦牛肉能高價賣到上海,值了。”公司基地合作牧民才讓說,是于雪山讓大家看到了發展他們再熟悉不過的養殖業原來真的可以致富。

  長眠雪山他化身繁星守護家鄉——“他的心愿將如同一粒種子,播撒在甘德兒女心間”

  于雪山曾說:“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讓當地老百姓的收入翻倍,由本地的合作社帶動,將這里的優質牦牛推向市場。而我們企業在帶動合作社發展、帶領牧民增收的過程中,實現企業發展壯大。”

  因自幼家境貧寒,他深知為困難群體“輸血”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扶貧、脫貧的本質是增強貧困家庭的“造血”功能。雪山農牧業公司自成立以來,不僅致力于生態畜牧業的發展,還為當地牧民群眾提供了“有事做、有錢賺”的機會。

  公司先后向牧民租賃了333公頃草場,帶動飼草種植合作社實現機械化作業,青干草年產量達1500噸。“一捆草能掙2塊錢,要是有割草機,一天收入700元很輕松。”隆吉村牧民日薩旦巴說。

  65歲的索杰是工廠的大管家,也是牧民信得過的致富帶頭人,他一個月的收入能達到8000元。村民那扎熱鬧已經在公司的有機肥廠工作了4年,月工資4500元。那扎熱鬧忙的時候,他的妻子就來頂班,月月拿工資,這對他們的小家而言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葉合青村牧民秀措吉在公司打工,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后,家里的生活條件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她說:“家門口有養殖場,再也不用擔心牛羊的銷路,打工還有收入,日子真是越過越好了。”

  工資卡里的一串串數字,對牧民群眾來說,是他們過上幸福生活的希望,而于雪山就是帶給他們希望的人。也正因為如此,于雪山不管走到哪里,都會受到牧民群眾最熱情的款待。

  “他走了,帶著對甘德各族兄弟姐妹的不舍與惦念走了。”“他要帶領各族老百姓拓寬增收渠道的心愿,將如同一粒種子,播撒在甘德4萬各族兒女心間。”“我們會帶著他未完成的夢想繼續前行。”……送別之時,很多人這樣說。

  是的,他走了,但他不曾離開。于雪山之巔,他化作天邊的繁星,深情俯望著這片雪域凈土;于牧區深處,他長成一棵小草,守望高原大地發展振興。

  【后記】

  在高原上奮斗,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果洛在藏語里意為“反敗為勝的人”,正是懷著“反敗為勝”的信念,一個又一個“于雪山”扎根在高原,奉獻在高原,克服高海拔帶來的困難,讓這片極寒之地有了生的希望,有了更偉大的夢想。于雪山不是第一個倒在奮戰高原一線的人,正是有了這些可愛、可敬的人,不斷為“六個現代化新青海”建設注入新的時代內涵,成為江源大地的寶貴精神財富,激勵一代又一代高原人奮勇前行。

相關新聞↓
[ 打印 ]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久久久免费视频a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