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聞網 / 國際新聞

德專家:德國無法承受與中國“脫鉤”后果

來源:參考消息網    作者:    發布時間:2022-11-17 20:25    編輯:魯東

  參考消息網11月17日報道德國《經濟周刊》網站11月13日發表題為《德國在能源轉型中犯了根本性錯誤》的文章,作者是貝爾特·洛瑟。全文摘編如下:

  德國IFO經濟研究所所長克萊門斯·菲斯特認為,德國逐漸去工業化的危險是真實存在的。

  貝爾特·洛瑟問:菲斯特先生,我們的增長潛力正在下降,能源成本大幅上漲,政界顯得力不從心。坦誠地說,德國還處于良好的經濟區位嗎?

  克萊門斯·菲斯特答:德國仍然有很大的區位優勢:政治穩定、地理位置處于歐洲中部、擁有高素質勞動力、內部市場相對較大、中小企業也很靈活。這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經濟韌性。但另一方面,區位風險也在顯著增加——而且有一部分是國內造成的。

  問:您怎么看德國的能源政策?

  答:我們必須對比其他區位來衡量自身的區位質量。能源價格升高暫時不會造成更大問題,因為所有國家都一樣。但是,當下的能源價格危機對德國經濟的沖擊遠大于其他國家,短期是因為德國極度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長期是因為我國在能源政策上奉行風險極高的特殊路線。

  問:一些經濟學家已經對德國的去工業化提出警告。鑒于能源和成本危機不斷升級,德國是否會遭遇工業外流潮?

  答: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有三種應對模式。在其他國家擁有獨立生產能力的全球性企業,可能會在短期內將生產遷移至能源成本低一些的地方。目前的一個例子是世界最大鋼鐵公司安賽樂米塔爾公司,它已經關閉了在德國的兩座工廠。第二種應對的可能性是:根本不再生產能源密集型產品,而是從價格更低廉的國外購入。第三種可能是進行戰略性的投資規劃。計劃開展能源密集型生產的國內外投資者將暫時避開德國。例如,從長遠來看,基礎化工產業可能從德國消失。

  問:在聯邦政府中,尤其綠黨要求對華采取更加強硬的路線,外交部正在制定新的對華戰略。我們能承受同中國脫鉤的經濟后果嗎?

  答:不,中國很大,同它脫鉤的經濟后果非常嚴重。目前,我們外貿總額有十分之一是同中國做生意獲得的,1990年只有1%。在過去幾十年里,沒有一個國家像德國這樣受益于中國的高速增長。因為政治而減少同中國之間的貿易,將會付出非常高的代價,那就像是因為害怕死亡而自殺。相反,我們必須嘗試管理當下的地緣政治風險。

  10月6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捷克總理菲亞拉迎接前來參加首屆歐洲政治共同體領導人會議的德國總理朔爾茨(右)。(新華社)

相關新聞↓
[ 打印 ]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久久久免费视频a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