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聞網 / 聚焦青海

【兩會特刊·青報觀察】激活發展優勢 增強發展動能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李慶玲    發布時間:2023-01-19 08:33    編輯:孔令磊

蘭西城市群的“起承轉合”。攝影:王偉才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改革與開放,一內一外,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回望過去五年,青海改革開放創新活力迸發:省屬監管企業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達到105%以上,非公經濟納稅占比達到50%以上,新增就業貢獻率穩定在80%以上,“放管服”、投融資、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改革紅利持續釋放,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五年提升8位,對外貿易拓展到110個國家和地區……

  改革的動力澎湃不息,開放的春風溫暖世界。青海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著力突破影響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制約,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利器,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發展動力活力有效激發,經濟運行質量效益顯著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大幅改善。如今的青海,內外統籌、多向并進的開放新格局加快形成,絲綢之路古道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西寧美景。攝影:黎曉剛

  堅持“兩個毫不動搖”

  提振企業發展信心

  臨近春節,走進海東市旭格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無塵生產車間,記者看到在幾條生產線上,身著無塵服的工人,正在全封閉式車間內緊張有序地進行背光組裝、電測、焊錫等操作作業。在剛剛過去的2022年,旭格光電存在招工困難,相關部門協調青海高職負責人到企業了解情況,積極輸送畢業專業人才,為企業用工減輕壓力,助力民營企業高速發展。

  民營經濟是保障民生、促進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如何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發揮民企在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至關重要。

  說起我省民營經濟的發展,省政協委員、省工商聯主席李青結合工作實際,談了談今后的工作思路:貫徹落實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宏觀政策,以“放管服”為切入點,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引導民企強化關鍵領域、關鍵技術的科技攻關,發揮商會在推動集群創新、構建行業生態中的優勢作用,參與鹽湖化工、清潔能源等優勢新興產業;鼓勵民企在節能降碳方面先試先行,參與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污染防治攻堅戰和國土綠化項目;激發發展內生動力,搭建各類政策、融資、創新、人才、法律等平臺的同時,破除制約民企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障礙,持續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充分肯定了非公經濟在納稅、市場就業方面的貢獻。同時,報告圍繞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作出了具體的制度性安排,一系列穩與進、立與破相結合的政策清晰可見,表述更加堅決、態度更加鮮明,為民營經濟發展確定基調、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給民營經濟人士吃了‘定心丸’,為我們在更高起點上謀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李青說。

  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是青海全面深化改革的一號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直面問題、正視差距,提速對標、精準施策,出臺《青海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實施“集中攻堅”行動,建立“1+N”政策體系,持續做優做實政務服務、市場發展、投資興業、法治保障“四篇文章”,全省營商環境持續明顯改善,營商便利度大幅提升,以改革實效有效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為青海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產業“四地”注入發展動能。

  縱深推進重點領域改革

  持續激發動力活力

  2022年下半年,青海佰駿建筑勞務有限公司融資遇到阻礙,面臨著巨大的資金周轉壓力。了解情況后,西寧市信保集團及時伸出援手,開辟融資擔保綠色通道,第一時間出具擔保意向函,給予企業400萬元擔保授信,解決企業燃眉之急。

  讓服務沉下去,讓金融更普惠。作為全國首個省級普惠金融綜合示范區,青海不斷推動普惠金融落實落地,建設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強化預算約束和績效管理,建立金融風險監測預警機制,把更多金融資源流向小微企業、“三農”、新興產業、綠色環保等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在打造“高地”、建設“四地”的進程中,發揮金融資源優勢,促進經濟轉型升級、良性循環,奏響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最強音”。

  2022年,西寧市入選中央財政支持普惠金融發展示范區城市。立足當前西寧市普惠金融發展所處階段,省人大代表、西寧市發改委主任馮振滿表示,2023年西寧市將加大申報力度,爭取成為黨的二十大后全國首個獲批試點城市。同時,按照邊申邊建原則,聚焦“三農”發展、助企紓困、數字普惠、信用建設等重點領域,靶向施策,精準發力,有效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質效。

  “西寧市將不斷優化普惠金融產品。將‘扶社貸’升級為‘鄉村振興信用貸’,進一步擴大政策覆蓋面和受眾面,以有限的財政資金撬動更多的金融資源,有效支持‘三農’發展。建立‘首席金融服務員’,切實履行政策解說、業務輔導、理財顧問、貸后管理、業務辦理五大職責,幫助企業緩解融資難題。推動數字普惠發展,聯合人民銀行構建‘再貸款資金+財政風險補償資金+基層政府網格化治理+金融服務’四位一體精準服務模式,推廣專門服務于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數字普惠平臺‘甘霖工程’。優化普惠金融生態環境,常態化開展金融知識宣傳教育,增強普通民眾金融素養和金融風險防范意識。”馮振滿說。

  “嚴格落實市場準入‘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主動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持續增加省對下轉移支付,健全財政資金常態化直達機制,更好支持基層‘三保’工作。加快創建西寧國家級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積極推進省農信社等地方金融機構改革……”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縱深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如春風吹拂高原大地,如前進號角催人奮進。

  布優建強對外開放平臺

  打造對外開放高地

  在海東市平安區平安驛鐵路貨場,隨著火車的一聲聲長鳴,從“青海海東—西藏日喀則—尼泊爾”公鐵聯運南亞班列緩緩駛出,奔赴遠在2800公里外的尼泊爾。這只是青海全力以赴貫通對外開放“毛細血管”的系列舉措之一。

  近年來,青海雖經歷“三期疊加”、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及疫情等的沖擊,但這一切無法動搖青海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的決心。作為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中有著重要地理和區位優勢的省份,青海借國家深度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良好發展機遇,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格爾木國際陸港建設,擴大中歐班列、南亞班列開行,高效運營綜合保稅區、保稅物流中心,全力推動全省經濟步入開放型發展軌道,構筑起與國內外接軌的外向型經濟“走廊”。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依托鐵路、公路綜合交通運輸優勢,緊扣全省副中心城市、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定位,對內銜接西北和內陸地區之間的干支線運輸,對外為大西北地區和大西南部分地區搭建印度洋便捷的出海通道,以改革創新推動“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釋放出空前的活力效應,公鐵聯運綜合服務型高原國際陸港雛形已現。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激發內生動力拓展發展空間’。格爾木市將繼續用足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持續激發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全面提升開放水平,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打造國際陸港等開放平臺,加強共建園區、產業轉移、經貿投資等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打造內陸開放發展新高地。”省人大代表,格爾木市委副書記、市長冉清表示。

  截至目前,青海持續調整優化外貿結構,暢通區域經濟循環,民營企業進出口貢獻率最大,國有企業貢獻率逐步攀升;特色優勢產品出口品類增多,累計培育出鐵合金、農產品、坯綢、焦炭、碳酸鈉、地毯、中藥材、鋁材、文化產品等主要出口產品,加強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往來。設立了3個國家級和9個省級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雙向投資量質雙升,外商投資環境不斷優化,新能源、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期貨和融資租賃等高端服務業外資占比明顯提升。依托中亞、西亞等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需求,引導企業“集群出海”,在酒類生產、畜牧養殖、貿易投資等領域廣泛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此外,青海對口支援和東西部協作不斷深化,受援地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民生福祉、生態環境等明顯提升。全力推進蘭西城市群建設,兩省全方位合作交流不斷加強。

  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邁步新征程,青海將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厚植發展優勢,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相關新聞↓
[ 打印 ]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久久久免费视频a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