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摘登】縱深推進重點領域改革。
嚴格落實市場準入“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主動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持續增加省對下轉移支付,健全財政資金常態化直達機制,更好支持基層“三保”工作。加快創建西寧國家級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積極推進省農信社等地方金融機構改革。持續深化農牧區集體產權制度和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穩步推進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改革潮涌江源大地。
回眸2022年,青海“放管服”、投融資、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改革紅利持續釋放,村集體經濟在全面“破零”的基礎上向“強村”邁進……如今的青海,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生動局面,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和生機活力。
2023年,我省“兩會”期間,如何更深層次地推進改革,讓改革為青海高質量發展添動力增活力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放管服”改革
讓企業享受“紅利”
在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民和工業園區管委會作為企業“娘家人”,以“店小二”式貼心服務,“一對一”包聯服務企業,積極協調解決企業急難愁盼問題。針對項目審批慢、辦理手續周期長等難題,民和縣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出臺了“服務綠卡”管理辦法,做到了項目建設全程有人問、碰到阻力有人管、推進緩慢有人促、遇見困難有人幫。
在青海西鋼新材料有限公司轉型探索新的發展方式的過程中,稅務專家團隊“一對一”到企業耐心輔導,征求意見建議,在辦稅過程中開通“綠色通道”,降低了企業稅負和辦稅負擔。
“現在營商環境越來越好了”“最多只用跑一次”……自從推進“放管服”改革以來,這樣的贊嘆越來越多,“一網通辦”“跨省通辦”“一次辦結”等一系列綜合服務措施,讓新辦市場主體各類手續“無縫銜接”。
數據顯示,2022年,青海開辦“一網通辦”平臺,全面實施“證照分離”區域和事項“兩個全覆蓋”,全省累計登記市場主體達55萬戶。全省累計超1.5萬戶企業收到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紅利賬單”。
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到“深化‘放管服’改革,實施優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推進‘一件事一次辦’,規范涉企收費,恪守契約精神,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業賬款,以一流的營商環境引客商、聚人氣、贏口碑。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資金要素獲取等方面支持政策,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對此,省政協委員,國家稅務總局青海省稅務局黨委委員、總經濟師程光遠表示:“青海稅務聚焦落實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為市場主體減負擔增活力,為經濟發展賦能添力提振信心。特別是持續簡流程、壓時間,落實落細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等減稅降費舉措,全流程實現電子化、免填單,‘零接觸’服務,進一步為市場主體降負增效。同時,持續開展便民辦稅春風行動,持續拓展網上辦、掌上辦,拓展‘非接觸式’辦稅繳費服務。在青海省電子稅務局已實現233項涉稅事項網上辦理功能,全省納稅人‘非接觸式’辦理涉稅事項占比超過90%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拓展‘最多跑一次’服務事項,以稅惠政策措施高效落實和辦稅繳費優質服務,提升納稅人繳費人的獲得感滿意度。”
省人大代表、青海新發地農副產品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月琳則希望:“我們基地大概在今年3月底4月初正式開業,招商了1000家企業。到時候這些企業入駐時,希望政府相關部門有更多優惠政策,進一步優化簡化辦事流程,要是能提供‘一對一’服務就最好了。同時,我們會履行好納稅義務,也希望政府部門在稅收上提供更多優惠,讓我們扎下根來好好發展,為青海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金融改革
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去年秋冬以來,在祁連山牧民進行草場遷移、收割青草的關鍵時期,青海農擔祁連分公司努力協調合作金融機構共同前往各村鎮,將辦公地點搬到牧戶家門口,采用現場調查、現場受理、簡化手續、優先辦理的一站式服務,為申請人辦理擔保貸款手續,做到當天受理,當天放款。默勒鎮海浪村養殖大戶陳列說:“不用來回跑,材料都是手機上提交,比以前方便多了,農擔幫我們渡過了難關。”
青海農擔祁連分公司建立起“農擔公司+農業農村部門+金融機構+經營主體”四位一體常態化溝通、協調推進、合作互薦的服務機制。以創新作為工作抓手,充分利用信貸直通車平臺,著力實施“一體化受理、一站式服務”的線上操作模式,抓住關鍵農時、農事,開辟業務綠色通道,積極疏通解決業務流程長、審批慢、效率低等問題,全力支持我省重要農產品和特色農業產業發展。
2022年以來,我省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務,加大金融改革創新力度,金融業整體實力不斷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持續提升,為順利實現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又提到“加快創建西寧國家級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積極推進省農信社等地方金融機構改革。”
對此,省政協委員,青海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黨委書記、理事長王興源表示:“將推動以‘青信融’平臺為依托,加強各類平臺的信息整合,強化數據統一標準的輸出功能,打破各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數字鴻溝’,對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等的基本信用信息、工商信息、稅務數據、行政處罰及涉訴情況等公共信息以及鄉鎮、村社的基本情況數據和涉農產業信息進行整合,形成平臺統一化、標準化的輸出,不僅有助于充分發揮數據的價值,還有助于金融機構精準創新產品,提升風險管控能力。”
省政協委員、華夏銀行西寧分行副行長蘇蕾說:“我們將繼續關注中小微企業發展,從精準對接企業融資需求,搭建好政銀企融資對接服務平臺等方面著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用真金白銀為企業減輕負擔。”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釋放發展活力
2022年,我省4個單位和8位個人榮獲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先進表彰。截至目前,我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主體任務全面完成,實現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資產股份量化、股權設置、成立集體經濟組織、開展賦碼登記、集體經濟收入“破零”7個100%目標。
互助土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也是這項榮譽獲得單位之一,對于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持續深化農牧區集體產權制度和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省人大代表、互助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農藝師劉世蓉表示:“2023年,互助縣將繼續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通過樹立典型,多形式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同時正確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做好農村集體資源資產的權利分置和權能完善,讓廣大農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
青海省農業農村廳政策與改革處副處長多杰則表示:“接下來將進一步鞏固和拓展改革的成果,持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會同省委組織部、省鄉村振興局等部門,通過加強分類指導、創新經營方式、做強主導產業、做優特色產業等措施,確保2023年底,實現弱村占比下降至5%,中等村占比達到65%,強村占比達到10%的目標任務。”
作為青海的食用菌大王,來自重慶市的周召榮已經在西寧種了三十多年食用菌。省人大代表、青海召榮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告訴記者:“我在湟中發展這么多年,看著村集體經濟一步步發展壯大起來。像我們公司就通過流轉土地、帶動農民就業等方式,助推了周邊村集體經濟增長、農民增收。接下來,我們將把食用菌產業園發展壯大,在解決本地就業的同時,把收益的一部分撥付到各村,充實村集體經濟收入,發展公用事業等。”
【記者感言】改革促發展 發展惠民生
為什么要改革?為了發展;發展又是為了什么?落腳點就是惠及民生。改革,讓青海充滿發展動能,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使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行走在青海,記者感受到了改革的動力和活力,也感受到了發展為人們帶來的喜悅和溫度。
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中,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積極探索股份合作制等有效形式,探索出了以卓扎灘村為代表的產權制度改革與產業發展同步型、以麻吉村為代表的產業發展倒逼產權制度改革型、以班彥村為代表的產權制度改革推動產業發展型三種新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這不僅促進了集體經濟“破零”和發展壯大,而且使農民群眾充分享受到改革紅利,從“要我改”變成了“我要改”,真正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增強了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全縣村集體經濟組織資產達10.06億元。
就在不久前,互助縣油嘴灣生態旅游文化景區舉行了股東分紅大會,為100名村民股東分紅30萬元,為村集體經濟分紅12萬元。麻吉村村民李世新在景區入股了10萬元,所以這次他領到分紅8370元。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國家稅務總局西寧市稅務局積極推行“最多跑一次”“一網通辦”“跨省通辦”“一次辦結”及“新辦納稅人套餐”等一系列綜合服務措施,讓新辦市場主體各類手續“無縫銜接”,讓納稅人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便利。
對于稅收優惠政策為企業注入的資金活水,青海西鋼新材料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劉治權表示:“企業在積極研究政府出臺的各種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新政策對公司發展是個極大利好,我們將加快高新技術研發,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增強產品實力。”
在金融改革創新方面,青海省農牧業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在2022年推出了服務鄉村振興工作的專屬擔保產品“鄉村振興富民擔”,有效擴大了我省15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惠農政策覆蓋面,精準支持了我省脫貧地區農牧戶發展生產。這一產品的上線,成為解決重點幫扶縣農牧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的重要手段。
“30萬元循環貸,低門檻、低利率,農擔惠農政策帶來的支持,讓我不用再為擴大養殖規模所需資金而發愁。”談及青海農擔公司的幫助,海晏縣金灘鄉東達村黨支部書記牛生有頗有感觸。
厘清我省各個領域發展的脈絡,不難發現,深化改革這條“亮線”貫穿其中,它成就了我省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增進了民生福祉的闊步前行,見證了老百姓穩穩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