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聞網 / 聚焦青海

青海:持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咸文靜    發布時間:2023-01-22 07:57    編輯:孔令磊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西寧市城西區文匯路街道文亭巷社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社區,多年來,各民族和睦共處,上演了不少民族團結的佳話。

  如此和諧,怎么做到?

  社區居民劉生玉說得好:“社區是各族居民生活的大家庭,我們每個人都要共同努力,維護好它!”

  青海,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49.47%。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青海、兩次參加全國人大青海代表團審議,對進一步做好青海民族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作出了重要指示,為青海發展擘畫藍圖、把脈定向。

  作為少數民族人口占比最高的省,青海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指示要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扎實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不斷開創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人人同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只有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我們的生活才會越來越好!”

  “雖然我們身在牧區,但時刻能感受到黨的關懷和溫暖。”

  “我們趕上了好時代,遇到了好政策,帳房比以前更保暖了,照明從油燈變成了太陽能電燈,放牧出行從摩托車變成了小汽車,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了!”

  ……

  不久前,西寧市湟源縣日月藏族鄉黨委書記朱生海帶領“赤嶺宣講隊”成員來到南山牧場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在草原上,這場“熱氣騰騰”的宣講會讓大家打開了話匣子。

  朱生海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這就要求我們要把民族工作做到群眾心坎里。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

  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聚焦“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持續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和創建活動。通過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推進惠民工程,各族群眾共享惠民紅利,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進一步堅定了各族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

  變化不僅在基層。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五年來,青海始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堅持把思想引領作為先導性、基礎性工作,把民族團結納入干部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廣泛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實踐活動。

  如今,青海率先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所有市州和80%以上的縣建成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地區,廣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宗教觀、文化觀教育和“五個認同”教育培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主題公園100個,建成60個青少年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示范點,打造社區“石榴籽家園”360個,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實施“民族團結+”融合發展行動,推動民族地區和諧穩定發展,民族團結進步呈現新氣象。

  人人同行,在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建設上持續用力

  走進日月藏族鄉中心學校,無論是“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石刻,還是民族團結進步主題黑板報、民族傳統文化展示板,都非常引人注目。

  “每個班級都會‘認領’一個民族,讓同學們收集這個民族的相關知識,匯總起來制成文檔二維碼放在班級牌上,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又能讓他們充分了解不同民族,在潛移默化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校教師何發珍介紹。

  每個人工作的崗位,都是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舞臺。日月藏族鄉中心學校教師工作中的創新,是青海干部群眾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一個縮影。

  五年來,青海扎實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十進”活動,創建工作覆蓋到各行各業,構建了全民共創共建共享的生動局面。特別是在城市民族工作方面,構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建成260個社區“石榴籽家園”,建立社區民族之家,開展“結對子”“手拉手”“心連心”等聯誼活動。健全有利于各民族嵌入式居住的政策舉措,推動形成交往交流交融新格局。完善社區公共服務,豐富精神文化活動,創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條件,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團結統一。

  無數的畫面,成為青海各族兒女親如手足、民族團結堅如磐石的鮮活例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中共青海省委黨校民族宗教學教研部主任、教授馬明忠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不斷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加強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形成同心共圓中國夢的強大合力。

  人人同進,開創繁榮發展新局面

  “來,我慢慢說!”聽記者問起村里的變化,一抹笑容瞬間掛在了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金灘鄉東達村黨支部書記牛生有的臉上。

  村容村貌、群眾收入、集體產業……一樁樁一件件,牛書記掰著手指講起了發生在這個“民族團結村”“鄉村振興示范村”村里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

  “黨的民族政策和惠民政策在村里進一步得到落實,村民團結和睦,日子越來越有奔頭。我們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所提出的目標任務上來,繼續探索黨建引領民族團結與鄉村振興融合新路子,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好。”牛生有說。

  一直以來,海北州堅持把發展進步作為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新發展理念,把滿足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推進民族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民族團結進步+”融合發展,加快與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事業有機結合融合,讓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和民族團結進步紅利。

  天翻地覆慨而慷,F在,青海民族地區的面貌發生歷史性巨變。

  習近平總書記到訪過的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指尖上的青繡”成為農家婦女致富的好路子;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等地靠著“一碗拉面”,近20萬各族群眾走出深山大溝,走向國內外337個城市,開了近3萬家拉面店創業就業,與當地群眾深度相融、和諧相處;去年疫情防控期間,西寧市的趙貴良、趙秀梅夫婦800個包子感動一座城的故事,刷爆了大家的朋友圈……

  上個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首個以推進全州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為創作主題的“石榴籽”影視文化傳媒工作室在州融媒體中心揭牌成立。

  工作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工作室將充分利用好平臺,攝制一批具有海西特色的影視作品,進一步做實做細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使工作室成為黨的政策法規的‘宣講站’和講好民族團結進步故事的‘驛站’,同時成為掌握了解民族團結進步知識的‘充電站’和民族團結融合的‘交流站’。”

  對歷史最好的致敬,就是寫好新的歷史。

  我們相信,在持續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道路上,青海各族兒女必將意氣風發、和衷共濟,譜寫一曲新的樂章。

相關新聞↓
[ 打印 ]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久久久免费视频a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