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王家村花燈布置一角。攝影:李慶玲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大紅燈籠高高掛起,千盞花燈迎風搖曳,燈火璀璨流光溢彩,整潔的巷道上游客和村民絡繹不絕。1月29日,記者走進海東市樂都區洪水鎮的田野鄉村,處處都能感受到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和濃濃的“年味兒”。
洪水鎮位于湟水河南岸,是樂都區農業大鎮之一,全鎮耕地面積達0.15萬公頃,群眾主要經濟來源包括種植、養殖、務工、商鋪、土地流轉等收入。近年來,洪水鎮依托特殊的冷涼氣候和高原潔凈的環境,積極引導農戶連片種植地膜洋芋和二茬大白菜,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群眾收入。
“洪水鎮有手工制作花燈的底蘊和傳統,為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營造濃郁的新春氛圍,小年夜前后,我們組織各村村民,在村里的巷道、廣場等地掛上了5000多盞花燈,各色燈籠把小鄉村裝扮一新,為村內的夜景增添了別樣的風采。”洪水鎮黨委副書記李永學說。
洪水鎮下王家村是全鎮高掛花燈最多的村子。
下王家村黨支部書記王應和告訴記者,在今年春節期間,村里發動了500人(次)義務工,懸掛各類花燈近2000個。
來到下王家村,記者看到村里到處是張燈結彩喜慶的氣氛。傳統花燈造型各異,栩栩如生;大紅燈籠在陽光的映照下,更加鮮艷奪目;一條在村道建起的彩燈長廊上,月形、圓形、五星形、流線形……各式各樣彩燈色彩斑斕交織在一起,五光十色,像滿天繁星爭奇斗艷,令人目不暇接。
美輪美奐的彩燈,吸引不少游客前來觀賞。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一個個顏色艷麗、古典精致的花燈在風中搖曳,一串串造型各異、五顏六色的彩燈好似在歡樂地舞蹈。長廊下,游客們絡繹不絕,徜徉在火樹銀花不夜天的美景中。他們一邊游走一邊賞燈,舉起手機記錄下這動人的景色。
“過節了,看到這紅燈籠就覺得喜慶。”“夜空明凈,彩燈璀璨,真不錯!”“晚飯后出來散步,看看美麗的花燈,生活很幸福。”“掛的燈籠和彩燈讓村里變漂亮了,節日氛圍也濃了。”游客和村民們的稱贊聲接連不斷,高興之情溢于言表,幸福感滿滿。
看著村里的游客多,下王家村的村民李積秀有了擺攤的想法。“臘月二十二開始擺攤,主要賣一些小玩具和爆米花等零食。剛開始游客少,生意也不好。過了年正月初三那天出攤,生意特別好,一晚上賣了564塊錢,這幾天平均每天也能賣400多塊錢。擺攤特別冷,但在家門口掙了錢,心里暖。”李積秀說。
記者了解到,為進一步營造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下王家村和馬家營村、石嶺村將分別在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組織開展“洪水火龍舞”活動,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進一步活躍農村文化生活氣氛,增進家庭和睦,發揚傳承傳統文化,探索發展鄉村旅游。
火龍舞是洪水鎮當地群眾開展的一項獨特的民間活動,活動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因為火龍舞活動在夜間進行,場地以高山為主,道路蜿蜒盤旋,所以氣勢恢宏,大有“人在火中舞,龍在天上飛”的壯觀情景。2009年,洪水鎮火龍舞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王應和也是洪水鎮火龍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火龍舞不僅僅是人們祈求豐年的活動,更是鄰里間化解矛盾促進和諧的平臺。我們將組織全村141戶村民制作141個火把,扎制兩條12米長的火龍,在正月十六那天開展‘洪水火龍舞下王家火把節’活動,歡迎大家前來游玩。”王應和說。
與下王家村不同,馬家營村的火龍舞活動將在正月十五那天舉行。馬家營村黨支部書記馬小彩介紹,馬家營村全村176戶村民,將扎制24條6米長的火龍,在元宵節那天,村里人齊上陣一起舞動火龍,用一條金燦燦的“火龍”點亮漆黑的夜晚,用紅紅的火苗表達出村民們對紅火生活的向往。
1月28日,正月初七,春節假期后的首個工作日,洪水鎮政府會議室里齊聚各村黨支部書記,對即將開展的洪水火龍舞活動展開討論。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對活動的防火安全、人員安全和交通疏導等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預設,提出了很多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
凜冬散盡,星河長明。具有濃郁春節氣息的火紅燈籠和花燈,扮靚了村容村貌,映襯出十足的年味,向人民表達了新春的美好祝福,更寓意著群眾的日子能像燈籠一樣紅紅火火、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