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三尺講臺、數載春秋,孜孜不倦、桃李千萬。
說起教師,很多人都會想到自己學習生涯中遇到的教師。那些曾教授你知識,指點迷津的高大身影,那些為你遮風擋雨、鼓勵你前行的片段,都深深烙印在你我的心中。師恩難忘,因為他如蠟炬,點燃自己、照亮別人。
“西寧榜樣”楊毛吉用27年的愛心付出,深刻詮釋了人民教師用生命點燃另一個生命的范本。
10月11日,當晚報記者如約來到大通二中楊毛吉工作室時,楊毛吉老師熱情地接受了我們的采訪。隨著采訪的深入,我們也對眼前這位平凡樸實的高中教師產生了無限的敬意。
提燈引路,育夢成光
1996年,楊毛吉踏上教師的崗位,成為大通縣朔北中學的初中語文老師。在批改學生作文時,她獲知班上一位女學生寄住在親戚家,因種種原因產生放棄讀書想法的情況后,她把學生安頓在自己小小的職工宿舍,同吃同住,一直照顧到學生畢業。
也正是有了這一次的伸手幫助,開啟了楊毛吉往后27年中,無數次幫助困難學生、鼓勵援助他們完成學業、考上理想大學的愛心之路,書寫出“師者如光,微以致遠”的師生恩情,感人至深。
——這是一個父母離異,出生三天被拋棄的女孩。那天,當楊毛吉看到這個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女孩,為了能喝口水,她用筷子修好斷掉的爐絲,斜搭著底部有漏洞的鍋,艱難地燒水時,楊毛吉心疼極了,她的心像被針扎了一樣難受。二話沒說,她幫助女孩交學費,給她買學習、生活用品,給她織毛衣,楊毛吉做了所有能為女孩做的事情后,女孩抱著她輕輕地叫了一聲“媽媽”。
——這是一個為了省下五塊錢車費,每周末獨自住在學校宿舍的男孩。露出腳趾的單鞋、單薄的衣服、一袋夠吃一周的饅頭,這個男孩讓楊毛吉時刻掛牽。她把家中的鑰匙給了男孩,讓他每周回自己的家里,楊毛吉給他做好吃的,給他買新衣服,給了孩子一個離家十幾里外又一個溫暖的家。
——這是一個讓楊毛吉心痛至今的男孩。就是這個男孩,患有重癥肌無力,今年中考考出750分的高分。那年,男孩父母離婚拋棄了他,是奶奶獨自拉扯他長大。當奶奶得知了楊毛吉救助學生的事跡后,她和許多的困難學生家長一樣找到了楊毛吉。
看到白皙帥氣,坐在輪椅上的男孩時,楊毛吉又一次二話不說。她多方求助省城醫院的名醫為男孩治病,但是醫生告訴她男孩的生命已經在倒計時。沒想到四年中,在楊毛吉等一眾愛心人士、學校和師生們的關心關懷下,不服輸的男孩坐著輪椅完成了初中的學業,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大通一中,被評為西寧市“新時代好少年”。
可是讓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就在不久前的一個清晨,那個不斷給奶奶夸高中真好,以后想學醫,準備周一進行演講的男孩突然就離開了。微信語音中,奶奶一聲聲慟哭,一句句感謝,讓楊毛吉悲痛不已,她送了男孩最后一程……
遇到楊毛吉后,孩子們的命運齒輪開始轉動。
后來,那名叫楊毛吉“媽媽”的女孩考上了陜西師范大學;高中三年每個周末都在楊老師家的男孩考上了中國政法大學;患病的女孩今年中考考出了大通第二名的好成績。
每年教師節,無數的鮮花和賀卡從全國各地寄來,雪片般的卡片和字條上,一句句話語訴說著對楊毛吉的深深感謝,分享著大學的收獲,工作的現狀,分享著他們走向幸福的故事。私下里,孩子們都愿意喊楊毛吉為“楊媽媽”。
初心不改,師德如光
站在高一(7)班講臺上的那一刻,“助人為樂道德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擁有諸多榮譽的楊毛吉身份切換回大通二中高中歷史教師。
因為熱愛歷史,所以調到大通二中后除了語文教學之外,楊毛吉又努力取得了歷史教師資格證,承擔起學校高中歷史教學任務。
采訪中,楊毛吉總會不停地夸獎自己學校的學生:“他們真的太努力了”“他們真的很懂事”……
看到講臺下學生們明亮的眼睛、求知若渴的神情時,楊毛吉說:每節課的時間太短了,就想把自己所有的知識都傾囊相授給他們。
厚厚一沓的榮譽中,楊毛吉最為看重的是“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西寧市師德楷模榮譽稱號”等肯定自己專業的榮譽,她說這是對她多年教學的認可,也是作為一名教師的最高榮譽。
每當走進校園的那一刻,楊毛吉說她總會想起自己初次踏上講臺時的喜悅心情,她深深地愛著教師這份職業,并不斷為之努力付出。
星火燎原,微光成炬
每個月家里和工作室的臺歷上都會被楊毛吉寫滿重要的日程。
這些日程中有要把來自愛心人士的捐助送到困難學生手中的;有需要對沉迷手機等問題兒童進行心理干預的;有擔任28所學校及教育機構德育副校長、思政輔導員開展德育講座的……
楊毛吉現在更忙了。在她的帶動下,臺下的家長、身邊的朋友、同為省人大代表的代表等都加入到愛心捐資助學的隊伍中。四年來,為318名貧困學生“建檔立卡”,捐助物資達80多萬元。
點點微光燎原成炬,照亮無數困境中的學子。
通過師德培訓、座談、報告等活動,楊毛吉用自己的力量喚醒老師教書育人的初心,她認為“教書不育人相當于庸師”。4天8堂課的頻率,無論教學工作再忙她都會抽出時間參加各類講座,努力弘揚師德精神,啟迪、感染更多的老師,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大通縣家庭教育服務指導中心成立了,楊毛吉擔任負責人。“通過這一平臺將老師變成家庭教育主導型、專家型的‘家長’,讓青海教育在眾多教師的奮斗努力下越來越好!”楊毛吉誠懇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