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清亮的肉湯,翠綠的“浮萍”,還有片片雪白的蘿卜、深褐的牛肉,覆掩之下是醇香的面條,香氣繚繞,綿綿潤嗅……牛肉拉面,不僅是西北的特色美食,更是一種文化傳承。
在青海,海東拉面是進入全國市場較早、分布比較廣泛,且非常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產業。經過4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老少皆宜、家喻戶曉的大眾化快餐美食。拉面經濟在豐富了全國人民餐桌的同時,更是“拉”成聞名全國的“青字號”優勢產業和特色品牌,給海東人民帶來了豐厚回報,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小康面、振興面、團結面、幸福面。

走出“山門”,進入“城門” “一碗面”蹚出新路子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現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阿什努鄉、加合鄉的回族農民敢為人先,率先走出山門,進入城門,開啟了第一代青海拉面人的創業之路。
萬事開頭難。創業之初,拉面人背井離鄉,下廣東、上東北、走福建、跑湖北……通過親幫親、鄰幫鄰的方式,憑著一碗拉面跨過長江,順著黃河,開創了獨具海東特色的優勢產業發展之路,探索出了一條具有西部高原民族特色的脫貧致富之路。
此后,在各級政府的引導幫扶和廣大拉面人審時度勢全力沖刺之下,初步形成了以餐館經營為主導,以拉面為龍頭,餐廳務工、餐廳轉讓中介服務、餐廳販運牛羊肉等為輔的多種行業并舉的產業鏈。
拉面產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一系列優惠政策支持助推著拉面經濟的規;、產業化、品牌化發展,使這一產業能夠快速站穩市場,從地方小吃發展成為大眾快餐。
近年來,伴隨著市場競爭、消費需求及市場模式等外部經營環境的變化,如何滿足消費者日益發展的個性化、體驗化、多元化消費需求?拉面人逐步意識到,必須走品牌化、連鎖化、規;洜I之路,重視質量、服務、管理、營銷等經營要素的市場價值,積極突破一貫延續的低質低價經營行為,努力探索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海東拉面產業特色發展之路。
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海東拉面人扎根在全國337個城市,開辦拉面店達3.5萬余家,占據全國拉面市場店面總數的50%。還有140余名拉面人及“四千年喇家青海拉面”等本土拉面品牌,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國門,在馬來西亞、俄羅斯、韓國等17個國家開辦了40余家拉面店。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拉面人警醒:不轉型就沒有出路、不創新就沒有活路,必須正視產業自身的短板和不足,于危中尋機、在困中求變,學習借鑒現代化經營理念和運作方式,積極按照我省產業“四地”建設要求,探索市場營銷品牌化、生產經營組織化、人力資源集約化、產品質量標準化、產業擴張資本化、資源配置信息化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探索中央大廚房統一配送模式,融合貫通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做大做強做優做精拉面產業,開啟品牌化、連鎖化、產業化發展的新征程。

完善產業鏈,合而為一 “一碗面”搭建新平臺
“拉面經濟”不僅僅是一碗面的生意,還帶動了上下游產業的發展,也將青海特產帶到了全國各地,為青海經濟發展以及美食名片傳播發揮了巨大作用。
青海拉面產業的發展,促進了青海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拉動全省牛羊養殖、小油麥菜種植、電商平臺、倉儲物流配送等20多個行業,形成了一個完善的拉面產業鏈。此外,還帶動山東和河南兩地牛肉、新疆番茄醬、甘肅雞精味精、寧夏辣椒面、云南香辛料等農副產品在全國各地持續穩定輸出。
拉面店不止于拉面。近年來,拉面人開始探索“三店合一”樣本店,即拉面店、青海特產展示店、大美青海宣傳店合而為一,通過“促進消費扶貧,拉面人為大美青海代言”等活動,打通供應鏈,實現拉面產業帶動家鄉特色產業走出去,激發產業互聯效應,促進三產融合。
“每一家拉面店都是我們大美青海的宣傳窗口。”青海省拉面產業行業協會會長馬麗萍向記者表示,如今青海拉面店在其他城市開店的同時,也鋪設了一部分大美青海特色綠色專柜,將青海土特產帶出去,一方面可以增加拉面店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宣傳青海。
今年國慶期間,記者在杭州西湖附近偶遇一家青海拉面館——“青海拉面村”。店內干凈敞亮,以綠色為主要裝飾基調,讓人感到非常舒適。門頭的“青海”二字及店內“大美青海”的宣傳照,著實讓食客感受到了高原的純凈和親切。
如今,這樣的拉面店在國內已經越來越多。更多的拉面人也將目光放到了面之余的湯料和其他輔料上,隨之而來的“拉面店中央廚房”也開始多了起來。
俗話說:“開拉面店,熬湯是關鍵。”開了78家拉面店的企業家韓玉良在一次采購調料的過程中想到,可以將拉面湯料的配方直接制作成調料包,向拉面店售賣。想到就要行動,于是,韓玉良抓緊時間建廠、建供應鏈。很快,經他廠子生產的菜籽油、調料等拉面店常用的調味品就走向了上海市場。
無獨有偶,靠拉面起家的韓光遠也將目光瞄向了調料與農產品生產。他成立的公司,主營青海拉面食材研發、生產配送及農產品銷售等。購買原材料后,他在中央廚房內進行加工,然后再配送到各拉面店。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是,食材的口味能夠統一。目前,他手中有多個青藏高原農產品系列品牌,公司一年生產糧油3000噸左右,特色農產品300噸左右。
一碗面的生意,發展為一個產業鏈,新的需求源源不斷產生,各方的服務也在與時俱進。從味道到品類,再到其他青海特色食品的供應,拉面館也在與日俱新,打造拉面產業鏈上的“一條龍”服務。
速食面、辣椒油、鹵煮品……今年,總投資500萬元的青海拉面中央廚房食材研發生產建設項目已竣工驗收并批量生產。同時,化隆回族自治縣拉面產業園配套基礎設施也基本完成。“拉面經濟”已成為海東特色產業、支柱產業,甚至還在國際舞臺頻頻亮相,搭建起了“拉面經濟”、拉面文化、拉面美食的國際交流合作平臺。


政策扶持,打造品牌 “一碗面”樹立新形象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我省集全力推動拉面產業向產業化、品牌化、規;缆愤~進。
10月4日,我省正式實施《促進青海拉面產業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重點從加快青海拉面省級產業園建設、培育做強青海拉面產業品牌、推進青海拉面產業融合發展、加強青海拉面標準體系建設和行業自律以及加快青海拉面產業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提出舉措,不斷提升青海拉面產業標準化、規;、產業化、品牌化建設水平,持續提升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促進拉面產業高質量發展,更加有效地帶動消費幫扶,促進農牧民增收。
同時,先后出臺的一系列支持政策逐步系統化,由早期的個別領域支持轉變為全領域支持,由單項支持變為一攬子支持,從脫貧攻堅、產業發展、留守家庭幫扶等各方面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政策保障。
化隆縣委、縣政府提出了更為聚焦的拉面產業高質量發展目標。比如,加快拉面特色小鎮建設、建成拉面產業園,打造現代化“中央大廚房”,完善拉面大數據平臺,實施品牌工程,推廣化隆拉面旗艦店、培育品牌連鎖店、化隆拉面品牌示范店,注冊“化隆牛肉面”“撒拉人家”等集體商標,同時,著力培養拉面經營管理人才,實施拉面高級管理人才“千人培養計劃”,為拉面人持續“充電賦能”。強化流入地與流出地協作,與20個省簽訂拉面從業人員管理服務合作協議,為拉面人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服務,促進拉面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
化隆縣地方品牌產業培育促進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智慧拉面信息化服務大數據平臺基本囊括了化隆縣拉面館大部分從業人員的基本信息,且實時動態更新,還可以展示物料、庫存、物流等信息。這一大數據平臺的引進,更有助于拉面產業規;l展。”
隨著拉面產業的發展壯大,如今,青海拉面的品牌建設亦提上了日程。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下,青海省培育了以“青海拉面”為統領,以“本穆青海牦牛拉面”“四千年喇家青海拉面”“大美西北青海拉面”等上百個子品牌為代表的拉面產業品牌體系,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青海拉面的市場影響力和行業美譽度。
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原黨組成員、副院長孫發平提出,目前我省海東拉面館仍沒有形成一整套響亮的品牌、統一的經營模式、一致的質量標準,在品牌化道路上依然任重道遠。他建議,針對海東拉面“小、散、低”的現實特點,要進一步優化完善頂層設計,融合大美青海及青藏文化元素,讓大美青海與青海拉面的品牌形象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從而讓更多的人了解青海,讓更多的人喜愛青海拉面。同時,廣大經營戶要自覺主動承擔起發揚和傳承“青海拉面”及“化隆牛肉拉面”“撒拉人家”等品牌的責任,以匠心鑄精品、以質量樹品牌,合力提升青海拉面品牌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