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鄉親們,今天的電影放映結束啦……”10月17日22時30分,58歲的汪有財和妻子在西寧市湟中區攔隆口鎮放完電影,收拾好東西往家趕,回到家已是深夜。
在這個人人有手機且網絡發達的時代,年近花甲的汪有財夫婦卻一直堅持為群眾放映露天電影。“不管時代如何變遷,我相信人們對電影的情懷不變。”汪有財說。所以即使觀眾只剩一人,汪有財夫婦也會把電影放完。
汪有財夫婦用1.8萬多場電影,架起了光影和農民群眾之間的橋梁。10月15日,汪有財登上“敬業奉獻”類西寧好人榜。
汪有財是湟中區李家山鎮崗岔村村民,他的放映路不僅踏遍湟中區,還到過西寧市各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等地。上世紀90年代初的鄉村,文化活動單一,電影下鄉是農牧民群眾期盼的事。1993年,28歲的汪有財東拼西湊買了一架8.75毫米的膠卷放映機,跟著老師傅學放映,慢慢成了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員。
“那時候,很多人家沒有電視機,一場露天電影能吸引很多村民圍觀。”每每看到村民們因自己放映的電影開懷大笑時,汪有財心中是滿滿的成就感。

汪有財記得,一個寒冷的日子,他到上五莊鎮小寺溝村放映,電影放映到一半時,突然下起了大雪,沒過一會兒,放映機上就滿是積雪。擔心放映機被雪水弄壞,他準備收場,可看到村民們正看得津津有味,他脫下外套蓋在放映機上,堅持放完兩部電影。
因為汪有財經常帶著電影出現在湟中群眾的視野中,漸漸地,他“電影匠”的稱呼傳遍了十里八鄉。每當聽到巷道里的喇叭聲,鄉親們就知道那個“電影匠”來了。每次還沒到放映的時候,大家已經提著小板凳往廣場上趕。
自行車、拖拉機、摩托車、面包車……30年來,汪有財的代步工具與時俱進。妻子汪桂紅見他在外奔波太辛苦,也跟著他一起放映。多年來,不論放映地有多遠,夫妻倆從來沒有怨言,一直按時按點給大家放映電影,把放映足跡留在了鄉村學校、敬老院、文化廣場、草原等地,為鄉村及牧民群眾送去歡樂。
“一年365天,我和妻子有一半時間在放映或者在放映的路上。”曾經的“汪哥”已變成了“汪叔”,年近花甲的汪有財依然對放映保持著熱情。
汪有財和妻子汪桂紅組成的“湟中區李家山鎮夫妻電影放映隊”2008年3月榮獲“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21年12月榮獲“第九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汪有財個人2021年、2022年均被評為青海省公益電影放映優秀放映員。